
Location
北京海淀10号线巴沟地铁站A西北口
Time
04/03 周四 00:00 ~ 05/04 周日 07:30
咨询电话微信 18611488943 菲菲姐
活动亮点
1.一起揭秘最美西郊线有轨电车的前世今生
2.解锁三山五园的魅力,领略西郊线文化风采
3.探寻车辆轨道奥秘,完成技能大PK
4.沉浸式体验全仿真驾驶乐趣
5.赢得最美西郊线驾驶之王荣誉
6.打卡珍藏版西郊小火车文创印章留下成长印迹
研
学
介
绍
最初的有轨电车是在轨道上运营的马车开始的
1807年在英国出现了
世界上第一条用马车牵引的客运轨道公交车
我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于北京诞生
1899年,连接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
由西门子在北京建设的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
那么
你知道久负盛名的“铛铛车”的由来吗?
这对有轨电车历史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请随我们穿越到1924年共同揭秘吧。

有轨电车西郊线是
一条串联起三山五园名胜的经典路线
线路全长8.8公里,设6座地面站
东起巴沟站,西至香山站
中间设颐和园西门站、万安站、植物园站
站站都蕴含着三山五园的文化底蕴。

活动内容
壹
溯源有轨电车起源与发展
专门配备用于城市交通的北京西郊线有轨电车车辆是几模块构成呢?车辆采用什么样的轨道?最高运行时速是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西郊线有轨电车更多的奥秘吧!

贰
探索超大生态沙盘寻踪有轨电车
西郊线各站点特色及发展历史
有轨电车西郊线是一条串联起三山五园名胜的经典路线,线路全长8.8公里,设6座地面站。东起巴沟站,西至香山站,中间设颐和园西门站、万安站、植物园站,站站都蕴含着三山五园的文化底蕴。

叁
有轨电车讲解导师演示驾驶眼
看手指口呼作业
运营期间的客流高峰时段,巴沟站、颐和园西门站、万安站、植物园站、香山站使用手信号辅助行车。信号显示人员使用手信号进行示意,驾驶员通过手信号确认屏蔽门车门无夹人夹物,确保运营安全,避免发生夹人夹物等危及行车或人身安全的事故事件!

肆
上机模拟驾驶pk并评选“最美西郊有
轨电车驾驶之王”
走进诞生有轨电车驾驶员的黄埔军校,沉浸式体验全仿真驾驶乐趣,赢得最美西郊线驾驶之王荣誉。

伍
最美西郊线网红打卡
免费乘坐,巴沟站-熙和园西门站,达到最美打卡点颁发优秀驾驶员证书,打卡珍藏版西郊小火车文创印章留下成长印迹



预定须知
集合/出发时间/地点
集合时间地点: 上午09:00/下午13.30 地铁巴沟站
结束时间地点: 上午12:30/下午16.30
费用包含
1.研学讲解
2.研学手册
3.小小驾驶员制服穿回家
4.保险费用
5.西郊线研学证书
6.组织费、物资材料费、师资费用
费用不含
活动费用包含内未提及的费用
报名须知
活动对象: 6-12岁儿童
活动时间: 每周六周日上、下午场
活动形式: 亲子半日
活动地点 :北京海淀西郊线基地
注意事项
1.请自带充足饮用水
2.团队活动,不可擅自离队行动
3.如遇下大雨,大雪或极端天气,按西郊线研学基地安全保障要求,活动须取消或延期,具体时间会提前另行通知。
Event Inquiry
Question
This event is organized by [ 飓风户外随心旅行 ] and ticketed through Huodongxing. Please read the event details carefully before registering
Invoices for this event are issued by the 'organizer'. To request an invoice, submit your request via the Huodongxing app and contact the organizer.
Refunds are supported for this event. Requests must be made at least 24 hours before the event starts. A 10% refund service fee will be charged by Huodongxing.
If you encounter any issues or disputes during the event, please communicate and negotiate with the other party, or contact Huodongxing customer service for assistance.
Report any fraudulent events or content infringements. Upon verification, Huodongxing has the right to manage accounts or remove content.



